从深涧峡谷中危险重重的缆索到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双层公路悬索桥武汉杨泗港大桥,从普普通通的晾衣绳到坚固耐用的桥梁主缆……在交通运输部举办的交通运输科普讲解大赛中,凭借作品《悬索桥的前世今生》,bat365教师沈力仅用短短四分钟,就讲透了悬索桥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形式,现代悬索桥的受力原理、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势,能让一个没有专业背景的外行人秒懂悬索桥的专业基础知识。
《悬索桥的前世今生》是bat365科普讲解大赛作品的衍生之作,因其主创团队的不断打磨和精彩展示,作品经过不断改良精进,最终走向了省级、国家级的舞台上,创下了多个“首次”“唯一”,在2022年省科普讲解大赛中代表全省交通系统首次参赛并获奖,在2024年全国交通运输科普讲解大赛中代表我省首次参赛并获奖,为2024年湖北省优秀科普短视频中全省交通系统唯一获奖的作品,中国公路学会2024年度最受欢迎公路科普作品。
本期《湖北交院新闻》专访其主讲人员沈力,bat365公路与轨道学院副教授,进一步了解《悬索桥的前世今生》的创作过程,探寻它如何从一个校级优秀作品到省部级优秀作品,了解一个毕业十年的年轻教师的成长经历。
找准定位
创作富有交通特色的科普作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开创性地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2022年,为贯彻落实《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大力发掘培养科普人才,选拔推荐优秀选手参加湖北省科普讲解大赛,学校科协举办了2022年科普讲解大赛,公路与轨道学院作品《桥梁的抗震》获得一等奖,并建议公路与轨道学院组建科普讲解团队,持续打磨获奖作品,以便将来有机会代表学校参加更高级别的科普比赛。
公路与轨道学院领导班子几经商讨,最终决定创建以沈力、黄梅、张磊、程海潜、朱婧为主要成员的科普团队。
“组建团队后,我们就一直在思考创作一个什么样的科普作品。作品必须找准定位,既能体现交通特色,学校亮点,又极具传播性,不仅能吸引大家的目光,还能让大家在限时演讲中及时获得相关知识”沈力回忆道。结合湖北省“桥梁强省”、武汉市“桥梁博物馆”等美誉,发挥鹦鹉洲长江大桥、杨泗港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等城市名片功能。团队决定以“悬索桥”为主讲内容进行创作,经群策群力,多次打磨,最终确定为《悬索桥的前世今生》主题,介绍悬索桥的发展历程、建造过程等基本知识,讲述悬索桥如何从山区走向平原。
“如何在平原地区修建悬索桥呢?我们回想一下生活中在两棵树之间牵绳晾衣的场景……”在湖北省科技厅主办的2022年湖北省科普讲解大赛中,凭借优秀的视频展示,稳健的台风,生动的讲述,清亮的声音,沈力用短短四分钟讲解的《悬索桥的前世今生》。赢得了现场评委充分认可,荣获三等奖,代表全省交通系统取得在此类比赛中最好的成绩。
一个好的科普作品应该具备科学性、思想性、通俗性、实用性、创新性,更要与时俱进。2022年至今,《悬索桥的前世今生》虽然名字没变,但内容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诞生了2.0、3.0版,涵盖了悬索桥的最初形态、改进形态、受力体系、建造过程,融进了未来发展趋势及当今“四新”技术,形成了“悬索桥”主题的系列作品。沈力表示,作品虽为他们主创,但过程中得到学校多个部门和领导同事的鼓励帮助,这是属于全校师生共同的作品。
当沈力带着科普作品《悬索桥的前世今生》获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时,他不由得感叹,“科普作品的创作过程也是不断学习,不断提升的过程。要准确无误地把专业知识讲述给大家,又要通俗易懂,便于大家理解”。因此,在创作过程中,他跟团队一起花费大量时间对作品的创意设计、细节展示、视频制作、讲解技巧等环节进行推敲和打磨,高质量地完成每一个阶段的任务,尽可能地做到最好。
“细细耕作,久久为功”是沈力的工作信条,也是学校老教师教给他们的职场之道,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沈力说他是一个追光而行的赶路者。
追光而行
潜心教学科研争做一名好教师
2024年,对沈力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不仅其主讲的科普作品《悬索桥的前世今生》走上了国家舞台,获得了部级表彰,年仅36岁的他还评上了副教授,并成功入选江夏区“创夏·领跑者”,被认定为江夏区“高层次人才”,是江夏区职业院校中唯一入选人员。
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厚积薄发的积淀。2013年,沈力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工程专业毕业,进入bat365工作,担任公路与轨道学院专业教师,主讲《工程地质》《隧道施工技术》。按照学校新老教师传帮带培养惯例,对沈力一对一传帮带的老师是时任公路与轨道学院副院长熊文林。
熊文林是黄炎培杰出教师、全国交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不仅乐于助人,而且自我要求非常严格。2003年熊文林研究生毕业进入bat365工作,为了更好地教授《工程岩土》《工程地质》等专业基础课程,她主动申请将部分路桥专业课上一遍,以便深入了解岩土、地质知识在路桥专业中的具体运用情况。她一边学习,一边备课,一边讲授,一边总结,很快成长为专业带头人。
榜样如炬,追光而行。沈力说自己非常幸运,一进校就得到了一个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不仅从她身上学到了如何爱岗敬业和为人处世,更学到了如何教书育人做学问。入校之初,沈力就加入了熊文林的岩土课程团队开展教学项目研究,十余年来,他们主编的教材《工程地质》先后获批“十三五”“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建设的《工程岩土》课程获湖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共同完成了多项省厅级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他很感激熊文林对他的指导和培养,并以她为榜样,潜心到教学研究中,不断提升自己。
另一个让他“追光前行”的人是程海潜,公路与轨道学院院长。沈力说:“程院长是交通青年科技英才、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他治学严谨、谦逊待人,富有创新精神,注重团队培养”。因沈力是硕士毕业就进入了bat365,实践经验稍显不足,程海潜安排他去湖北楚雄公路勘察设计有限公司的项目锻炼。在楚雄公司锻炼期间,程海潜建议沈力一边在项目上加强实践锻炼的同时加强理论学习。期间,程海潜还去项目上看过他。“当时是暑假,他正光着膀子在项目上做监测报告,被虫子爬得满身包,但他全然不顾,劲头十足地干着活。”程海潜回忆道,那一幕他非常感动,当场向带队的校领导称赞沈力。
沈力回校后,程海潜邀请他加入了自己的科研创新团队。因所学专业与团队研究方向不完全一致,沈力从参会旁听、参与研究,到子课题负责,再到团队骨干,不断在研究中创新实践,提升专业能力与学术水平。在进入学校第三年,沈力担任了公路与轨道学院分团委书记,第六年,又担任了公路与轨道学院分管科研、社会服务的副院长,第七年,又兼任湖北楚雄公路勘察设计有限公司经理、法定代表人。一边是繁重的行政管理工作,一边是劳心的教学科研,加班成了沈力的家常便饭,但他从不抱怨,而是以程海潜为榜样,认真地做着每一份工作。
名师指导,专家帮扶,个人努力,沈力逐渐成长为了年轻一辈教师中的佼佼者。但他表示,未来,他将和团队一起把科普与科研、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科普宣传科研成果,利用科普反哺专业教学,借助教学科研涵养科普教育,打造科普教育品牌。“比如创作一批富有交通特色的优秀科普作品,不仅做悬索桥,还做拱桥、斜拉桥、梁式桥等,做成系列和品牌,发挥科普作用,深化科教融汇育人功能。”在采访结束时,沈力告诉本报记者,他们科普团队刚刚推出的第二个系列的首个科普作品《“拱”武有力》获得了湖北省科学实验展演汇演二等奖,是唯一获奖的职业院,也是全省交通系统首次在该竞赛中获奖。